因為一部《最強拜月老之術》影片而爆紅的 YouTuber 劉芒,昨天宣布訂婚了!很多人為她從拜月老、 找到理想對象 、一直到現在感情開花結果而開心,她在這部拜月老影片中講得非常清楚:「你要很具體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。」不只這樣月老才會清楚你要的是什麼樣的人,更重要的是「你」自己要搞清楚。她洋洋灑灑列出了十大重點,拜拜的時候要一一唸給月老聽。
那段時間我相信很多女生都做了一樣的事。
我發現單身很久的人有一大部分都是因為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對象」。
你會說:我知道啊!不用很高帥,只要乾乾淨淨;不用很有錢,有穩定收入就好,但當你看到一個乾淨有穩定收入的人,真的會是你喜歡的樣子嗎?
因為樣子很模糊,所以只能先亂槍打鳥、看感覺,這樣的狀況要不是一直遇不到,不然就是容易遇見不適合的人,一直打掉重練,這樣並不是不好,如果在還沒有很確定之前可以慢慢探索,只是如果想要高效率的找對象,那這可能不是最好的方法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建議要在學生時期談戀愛,因為那是最適合探索自我、找感覺、了解自己喜歡的對象的階段,包括身邊的人很多、彼此在意的點較少、對於未來的壓力比較小,更可以全心全意的放在自己和對方身為「人」的身上。
我過去也曾經分享我自己(如果還單身的話)會列出的擇偶條件,雖然大學畢業後就再也沒有拜過月老,但還是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對於對象的期待,每一條都是有想過、有理由的,你也可以跟自己對於理想對象的想法比對一下哦!
一、身高165-183公分之間,體重健康範圍內,牙齒沒有咬合不正的問題,肢體的毛髮偏少,亞洲人外型尤佳,沒有染髮、穿著簡單不過度打扮,不追求名牌服飾。
我自己156公分,有交往過165 – 185的男友,太高我反而覺得很困擾。我也有過過瘦到微胖的對象,只要健康就好。牙齒和毛髮就真的是個人偏好問題,不太容易被有暴牙或戽斗、多毛的男性吸引。外型也是,我自己不喜歡名牌、穿著簡單,兩個人在一起看起來也不會太奇怪。
二、有以成人的身份、無家人陪伴的狀況下,在台灣以外的國家生活超過三個月的經驗,能獨力處理生活中的瑣事,不會怕動手解決問題。
我無法接受媽寶或生活白痴,我也不想當另一半的媽媽,所以會希望對方有獨立居住、獨立生活的經驗,不要一直是與家人同住的狀態。為什麼一定要國外?因為我覺得台灣真的太輕鬆了,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找到人解決,光是吃飯這點,如果一輩子都不會煮白飯也一樣可以活得下去。
三、喜歡旅行,願意花時間討論旅行的細節,並能再有歧見時理性溝通,在旅行中能勇敢面對各種挑戰及困難,也享受迷路時的風景。
雖然說伴侶興趣不一定要完全契合,但對我來說,旅行不只是興趣,而是生活的一部分,所以另一半一定要喜歡旅行,而且不是豪華度假,而是可以一起探索、冒險、解決問題的旅行方式。
延伸閱讀:沒有共同興趣 的我們適合在一起嗎?
四、不痛恨自己的工作,更好的是樂在其中,並有說得出口的專長,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長處、缺點和弱勢,工作性質與我的休假模式類似。(例如:週休二日)
我認為「為自己做選擇」非常重要,如果痛恨工作卻沒有勇氣或不願意改變的人,那與我的價值觀可能會有落差,若不了解自己的優缺點,那我也覺得他還沒準備好進入一段關係。至於休假模式,我覺得兩個人需要長時間的相處才能了解彼此,所以如果一個月只能排假見到一兩次,在交往初期我認為是不夠的。
五、對人善良、大方、喜歡動物,對弱勢者有同理心,能力足夠時願意以行動或金錢幫助他人。
我想這應該很易懂,希望對方是一個善良、大方的人,我喜歡動物,所以我希望他也喜歡動物(所以才能達成我想要想寵物的目標)。
六、不把髒話掛嘴邊(很生氣時可以罵),沒有暴力行為、沒有賭博或其他成癮行為(煙癮、酒癮、電動癮。)
成癮症狀是一種人格特質,任何有癮頭的人基本上多少都有一些依賴特質,不對任何事物成癮,我認為是對自己的負責。
延伸閱讀:你不該交往的五種人,真的母湯!
七、能夠欣賞任何與藝術文化相關的事物,包括但不限於音樂、手工藝、繪畫、雕塑、現代藝術、舞蹈、街頭藝人..等等。
因為我自己很喜歡,所以我希望對象至少要能夠欣賞,而不要批評。對我而言,音樂品味不好也真的蠻容易扣分的。
八、至少擅長一項運動,不會怕曬太陽、流汗。
曾經有一任男友完全不運動,而且超怕曬太陽和流汗,也不願意爬山去野外,因為怕有蟲。這點我真的不行,除了不健康以外,兩個人的生活習慣也差太多。
九、脾氣溫和、穩定、且願意溝通,遇到爭執時不會以言語或肢體傷害對方,並能在彼此失落時互相鼓勵打氣,幫助對方走過。
關於個性,我並沒有寫很多人在意的「幽默感」,因為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,久了有默契自然會對某些事情覺得好笑或有共鳴,我也不需要太搞笑或幽默的對象,我認為穩定、溝通和扶持比起好笑更重要。
十、對未來有目標和夢想,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,以及考慮到兩個人一起的規劃,支持我自由的做想做的事、放聲大笑,做最真實的我自己。
我不希望自己的對象過一天算一天,把時間都拿來做一些無謂的事情,而是懷抱著自己想要做的事,而且努力去達成,但把兩個人一起放進目標裡,愛的是真實的我,也鼓勵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這麼多條件才稱得上「理想對象」,你說難嗎?
其實我覺得不難,因為它幾乎是一環扣一環,環環相扣而建立成一個人的價值觀和狀態,很多都是從過去的經歷中發現自己很在意什麼、不能接受什麼、很欣賞什麼的特質而來的。它跟我在大學時拜月老的條件差非常多,我到現在還記得大學擇偶條件就三個:聰明、幽默、有才華。非常的簡單,但也很不明確,現在想想適合自己的對象,這三點真的一點也不那麼重要了。
我寫這串擇偶條件時,是由於前一天收到朋友分享某個女生的擇偶條件,女生要求條件很高引起讀者的熱烈討論,我猜很多人都有心中趨近完美的對象出現,但真實生活中,還是回到我的第一篇文章:適合你的對象更重要。
我認為列「擇偶條件」的最重要目的是要藉此選擇【人性本質】、【價值觀】和【個人偏好】符合/適合的對象,條件只是更具體化的呈現想要的樣貌。
假設我希望一個人是獨立的,但「獨立」這個詞很難定義,也會有主觀上的差異。
所以舉例來說,我希望對方「有在國外生活超過三個月的經驗」因為藉此,我會知道他的本質是:願意挑戰、勇敢、獨立,不需要依靠別人也可以處理生活大小事,也可能比較勇於爭取機會,或更有目標,這樣的人我認為會跟我比較合適。
又例如,我希望對方「善良、大方、喜歡動物、對弱勢有同理心,並願意以行動或金錢幫助他人」代表他的本質是個能關心社會人群的人,這樣我們才不會在理解這個世界時、與分配時間和金錢上有太多衝突。
其他很多點都是這樣,牽涉到一個條件和事件背後所象徵的意義。不過當然有些也就是單純的偏好,像是外表。
相較之下,我是一個偏理性的人,一個人的本質和價值觀是否有契合,比初次見面就有感覺更重要,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怎麼擇偶沒有好壞或對錯,順著心走就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