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我們這個年代長大的小孩在國、高中時期,爸媽都明令「禁止交男女朋友」,甚至有些人到了大學,爸媽還是說「等你出社會再說」,然後到了接近三十歲,才擔心的問:「啊你真的都沒有交男朋友喔?」
「談戀愛=荒廢學業」好像是台灣爸媽心中的定律,當然也是有可能,但我倒覺得這發生的原因是從小的家庭教育,沒有對兩性關係及談戀愛這事有正確和明朗的著墨和溝通。所以很多時候對愛情有太多的嚮往、錯誤的認知,甚至對異性有過度的遐想,不論是在當下受到傷害,或是在出社會後不知道該怎麼開始戀愛。
現在的小孩據說國、高中時期就開始談戀愛了,我倒是覺得還太小,沒必要嚴格禁止,但也不用鼓勵。而大學時代就算爸媽不同意,也一定要試著談些戀愛!
1. 有機會認識比較多人
出社會後生活圈基本上只剩下同事了,頂多去參加社交聯誼活動、使用交友APP、或是朋友介紹才有機會認識其他人。
2. 學生時期的交往比較單純
大部分的人這時都還算青澀和單純,戀愛也比較不會跟金錢、利益、外在條件扯上關係,可以先談一場比較單純的戀愛。
3. 在校園裡面失戀有人陪
失戀這檔事大概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,失戀很痛,但在學校裡至少會有同學、社團朋友、老師、長輩等等的陪伴和幫忙,也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恢復,或是透過其他的活動和人轉移注意力。出社會後失戀,情緒不佳影響工作,主管並不一定能體諒,反而容易陷入惡性循環。當然也不是說出社會後不會失戀,但若是曾經經歷過打擊,就會比較容易處理自己的傷痛。
4. 學習戀愛的能力
愛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但與另外一個人相處的戀愛則是需要學習的。一般人在戀愛中都是透過錯誤,不斷成長和調整的,學生時期的戀愛對象往往可以跟你一起成長、互相學習,出社會的對象則不見得願意等待你的成長。
5. 更認識自己的方式
很多時候人必須要從一些他人的眼睛中看見自己的形象,釐清自己的樣貌。家人或同性朋友不一定能這麼客觀的給予建議或想法,很多時候異性的觀點殘酷卻真實,越早認清真相,往往也能更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,進而做出調整或改變。
話說回來,這些種種的前提都建立於一種理智的戀愛方式,而不是要你全身心盲目的投入在一段關係中,24小時都和對方黏在一起,荒廢學業、不交其他朋友、不負責任。更不是要學生時期就還沒認識自己,就已經認定對方一輩子。
而是把戀愛當成一個課題,從中學習、成長,不論結果是好是壞,學生時代的戀愛都將成為未來交友的養分,讓你更了解「關係」、「情感」、「交往」等等學校或爸媽都沒辦法教你的事。而在這享受一個人生新的階段的同時,也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。